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政协工作 -> 提案工作
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守护万家粮仓——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粮食安全防线建言
2025-08-21 09:18:55   来源:华兴时报

  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今年,自治区政协委员叶金、蔡进军、胡学文分别从保障农民收益、突破育种技术、提升特色粮食品质等角度提交相关提案,为宁夏粮食安全献智献策。

  解农忧稳收益 让种粮底气更足

  当前自治区大多数种粮农民能够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,对国家提出的确保粮食安全、防止耕地“非粮、非农化”政策持支持态度,但对种什么?怎么种?细节方面持有部分“活思想”。

  今年,自治区政协委员叶金在《关于务实帮扶多措并举筑牢粮食防线的提案》中指出,种粮农民对来年粮食种植存在顾虑,提振农民增产增收信心,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才是提高种粮积极性的“治本”之策。

  提案建议,加强开展惠农补贴政策宣传工作,让群众及时准确了解农业补贴、农业保险、土地流转等强农惠农政策。2025年,在自治区范围内加大粮食种植补贴、轮作休耕等种植补贴资金,安排市、县级统筹整合中央、自治区及市、县级资金,提高小麦及相关粮食作物每亩补贴标准,让种植补贴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户。增加粮食种植相关产业项目,提振农民增产增收信心,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,保障粮食安全生产。

  叶金呼吁,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管理、服务职能,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种粮农民在农资、农机、农技、信息网络等方面提供综合性、全方位的保障服务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,经常性指导农民科学种田,做好病虫害防控与麦后复种技术;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工业化理念搞粮食生产,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,从机耕、机育插、机植保、机收、机烘干等环节下功夫,引导农户机手“选用好机”“把机用好”,组织做好农机检审验及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。

 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在固原市原州区修复水毁工程,完善灌排系统,让旱涝保收的“饭碗田”成为农民的“定心丸”。

  攻关育种关键技术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

  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。”自治区政协委员蔡进军在《关于加强育种关键技术攻关,保障粮食安全的提案》中提出,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、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。当前,我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9.2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在生物育种、良种生产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,亟待通过技术突破来破解发展瓶颈。

  蔡进军指出,尽管我区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,但在种质资源挖掘、育种技术创新等方面仍显滞后。例如,针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的耐旱作物品种培育进度缓慢,部分特色农产品种子依赖外地引进,难以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。

  蔡进军建议,依托宁夏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,加快建设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,打造智能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。“就像给育种家配上‘火眼金睛’,让优质基因无处遁形,可借鉴山东智慧育种平台的经验,建设全自动作物影像采集系统,通过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,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态,大幅提升育种效率。”

  “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。”蔡进军以宁夏水稻育种为例,20世纪80年代培育的“宁粳16号”曾是当家品种,但后续因经费波动,研究团队一度解散,品种更新出现断层。他建议,设立长期稳定的育种专项经费,像支持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那样持续投入,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搞研究。

  在彭阳县的旱作农业示范区,耐旱小麦品种“彭麦8号”的推广让亩产提高了15%。蔡进军认为,这样的成功案例值得推广,通过区内外科研单位合作,结合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技术,定向培育优质、抗病、耐逆性强的品种。建议针对宁夏引黄灌区、中部干旱带、南部山区三大生态区域,分别开展专用品种攻关。

  “好种子也要有好销路。”蔡进军提到,宁夏某马铃薯育种企业育成的新品种,因缺乏标准化繁种技术,推广三年仍未形成规模。建议建立“育种单位+企业+基地”模式,制定从育种到销售的全流程技术规程,让良种快速转化为生产力。

  “粮食安全的根基在科技,在种子。”蔡进军表示,唯有攻克育种关键技术,才能让宁夏的田野长出更多“当家品种”,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宁夏力量。

  强品牌提品质 让“宁夏大米”香飘更远

  自治区政协委员胡学文在《关于提升宁夏大米品质、提高粮农积极性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》中,聚焦“宁夏大米”这一金字招牌的发展困境与破局之路,为守护粮食安全、助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。

  作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稻米产区,宁夏大米早已载誉满身:2008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,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,2020年跻身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。但近年来,这颗“塞上明珠”却面临多重挑战——随着城镇化推进,城市周边稻田被占用;种植结构调整中,水稻种植面积缩减;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偶有发生。

  “保住宁夏大米的品质,更要保住种粮人的热情。”胡学文结合多年实践,建议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粮田不挪作他用。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,改善仓储、运输条件,对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差价实施补贴。如青铜峡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使连片稻田实现旱涝保收,亩产稳定提升10%以上,为农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
  借鉴塞外香公司“企业+科研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预制菜、功能性挂面等产品——其研发的荞麦挂面因营养成分占比全国领先,成了北上广深商超的“抢手货”。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推动企业并购重组,合力挖掘宁夏大米文化内涵。由政府牵头举办品牌推介会,将宁夏大米推向一线城市。可参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旅游模式,在重点企业设置观光项目,让游客实地感受“塞上江南”的稻米文化,实现“全域旅游+品牌推广”双赢。

  “让宁夏大米既要有好品质,更要有好价钱,才能让粮农愿种粮、多种粮、种好粮。”胡学文表示,只有激活全产业链活力,才能让这颗黄河滋养的“金米粒”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 (记者 郝 婧)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